高压蒸汽灭菌器安全使用要点:规避操作风险的实操手册
一、环境与设备准备:筑牢安全基础
通风防潮
设备需放置在通风良好、地面干燥的区域,远离易燃易爆物品(如酒精、乙醚)及腐蚀性化学品,预留至少1米操作空间以便应急逃生。
案例:某实验室因灭菌器旁堆放酒精,蒸汽泄漏引发火灾,造成设备损毁。
电源与线路安全
根据设备功率选择合适电源(如30-50L灭菌锅使用220V/16A两相插头,大功率设备需380V三相插头并接地),避免超载。定期检查线路老化情况,防止触电风险。
数据:线路老化导致的触电事故占实验室电气事故的32%。
设备检查清单
密封系统:检查舱门胶圈无裂纹、老化,手摸无黏腻感。
仪表校准:压力表未加压时指针归零,温度表显示与环境温度一致。
安全阀:轻抬阀芯应能排气,设定值与额定压力一致。
水路系统:加蒸馏水至内胆刻度线,避免水垢堵塞管路。
规范:依据《压力设备安全技术监察规程》,安全阀需每年校验一次。
二、物品准备与装载:确保灭菌效果
包装与液体处理
使用透气包装材料(如医用纸塑袋、棉布),包装不宜过紧,留10%膨胀空间。
液体容器(如三角瓶)需留1/3空容积,瓶盖松动或用透气塞,防止暴沸。
案例:某实验室因液体包装过满,灭菌后爆瓶导致设备损坏。
物品摆放规则
物品间留2-3cm间隙,保证蒸汽循环。
下层放重物(如金属器械),上层放轻物(如培养基)。
不可堵塞排气口(如舱底冷空气排放口)。
数据:物品摆放不当导致灭菌失败的案例占比达45%。
三、操作流程:分类型细化步骤
下排气式灭菌器操作
加水:向内胆注入蒸馏水至刻度线。
排冷空气:加热至102℃,待连续蒸汽排出3-5分钟后关闭排气阀。
保压:压力升至103kPa(121℃),计时20分钟(器械)或15分钟(培养基)。
降压:关闭加热,自然降压至压力表归零后开盖。
警示:强制降压会导致液体暴沸或容器破裂。
预真空式灭菌器操作
预真空:关闭舱门,启动真空泵至真空表显示-90kPa以下。
蒸汽注入:压力升至138kPa(134℃),保压4-6分钟(敷料类)。
后真空干燥:再次启动真空泵抽出残余蒸汽。
优势:预真空式灭菌效率更高,适用于敷料、内镜等。
四、安全红线:绝对禁止的操作
禁止灭菌物品
易燃物品(如酒精棉球、汽油、塑料薄膜)。
超量装载(物品体积不超过舱体容积的2/3)。
后果:易燃物品灭菌可能引发爆炸,超量装载影响蒸汽循环。
禁止带压操作
压力表未归零时严禁旋转舱门锁扣。
禁止未培训人员操作设备。
案例:某操作员未等压力归零强行开盖,导致舱门弹出受伤。
五、应急处理与维护:延长设备寿命
突发情况应对
超压报警:关闭加热开关与蒸汽阀,静置自然降压,检查安全阀是否堵塞。
高温烫伤: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15分钟,重度烫伤需就医。
设备异常震动:停止设备,检查物品摆放是否重心偏移。
日常维护与保养
排水清洁:每次使用后放干内胆残留水,用软布擦拭舱内。
胶圈保养:取下胶圈用清水冲洗后擦干,涂抹硅脂防止老化。
定期校准:每年联系计量机构校准压力表、温度表。
长期停用:放干积水,胶圈单独存放,断开电源并覆盖防尘罩。
数据:定期维护可使设备寿命延长至8年以上。
六、高压蒸汽灭菌器效果验证与记录:确保灭菌可靠性
灭菌效果监测
化学指示卡:放入物品中心,灭菌后颜色变深(如由黄变蓝)为合格。
生物指示剂:每月至少做1次,含嗜热脂肪芽孢杆菌,培养无生长确认灭菌彻底。
操作记录管理
记录灭菌时间、温度、压力及物品名称、数量。
保留年检及定期检查记录,每4-6周进行一次自查。
规范:依据《医疗器械安全管理规范》,记录需保存至少3年。